有同學找到我說他很優秀,可是投了上百份簡歷連個面試的機會都沒有。我問他四級考過了么,他說沒有。我說這就很正常了,你說你優秀,可是連四級這么簡單的考試都沒有過,怎么能說你優秀呢?起碼說明你學習能力不行。并不是四級或者其他考試就能證明一個人的能力,但是用人單位面對在招聘市場中用麻袋背回來的幾千份簡歷,你讓他們怎樣篩選?也許你很棒很符合我們的用人要求,但是如果讓我們把幾千人逐一面試來找到優秀的你,明顯是不現實的,成本與收益也顯然不符。企業只能是拿到簡歷后,在條件最好的候選者當中安排面試。比如我們要招2個英語老師,那么我們肯定先看都誰英語過了專業8級,如果有50個過了專業8級,那么我們再從當中篩選出參加過全國或者省市的英語比賽并拿過獎的選手,比如說20人,我們就會先通知這20個人來面試。如果這20個人有符合條件的2個人,其他的我們就不看了。如果沒有或者還不夠,我們就會按照下一個層級標準接著面試,也就是說從剩下30個考過了專八的人當中繼續篩選。依此類推,可想而知,如果你沒有通過任何英語考試,又怎么會面試到你呢?當然這里我只是舉個例子,但其他企業招聘的選擇方式大同小異。 所以說,要站在用人單位的角度思考憑什么企業愿意挑選你?!?SPAN lang=EN-US>
經常有同學向我感嘆,同樣是一個學校一個專業甚至是上下鋪的同班同學,大學畢業幾年后人生發展的軌跡竟會是如此不同。我的大學同學里,多數人過著朝九晚五的普通生活,但也有人白手起家創造了資產幾千萬的企業,也有人成為了上市公司的高級職業經理人,卻也有人步入歧途走進了監獄,還有的人已經要靠領低保過日子。相同的起點,而階段性或者可預見的終點卻迥異。為什么會這樣?其實道理很簡單,今天的你是由三年前的你決定的,而未來三年后的你又是由今天的你所決定的。所以說,未來大家畢業后的人生軌跡的不同,正是取決于大學四年我們是如何度過的。很多同學的大學生活更象是生活在游樂場,每天都充滿了陽光、美酒和玫瑰花,終于等到必須畢業的那一天,依依不舍一步一回頭的離開學校門口才發現自己并沒有準備好來應付這個社會的野性、欲望和掙扎,于是開始感嘆讀大學浪費了你的青春年華,開始責怪這個社會沒有給你更多的機會,其實,你沒有資格這么說。我們只需要看看自己的電腦,多少人使用電腦是為了上網看碟打游戲,又有多少人是為了學習;只需要看看枕邊??吹臅?,多少是武打言情偵探,又有多少能稱得上是非看不可的經典;或者再想想周圍最好的朋友里,多少是天天吃喝玩樂的哥們兒,又有多少是志同道合為了將來一起做事的伙伴?! ?SPAN lang=EN-US> 法國有一個著名牧師蘭塞姆,他一生曾聽過一萬多個人的臨終懺悔。他在84歲的時候,聆聽了一位布店老板的臨終遺言,布店老板告訴牧師,年輕時他曾和著名音樂家卡拉揚一起學吹小號。他說他非常喜歡音樂,當時他的成績遠在卡拉揚之上,老師也非??春盟那俺?,可惜20歲時,他迷上了賽馬,結果把音樂荒廢了,要不然他可能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音樂家?,F在生命快結束了,一生庸碌,他感到非常遺憾。他告訴蘭塞姆,到另一個世界里,他決不會再做傻事,他請求上帝寬恕他,再給他一次學習音樂的機會。牧師很體諒他的心情,這種臨終感觸已經不是第一次聽到,很多人離開這個世界前都留下過相似的悔恨。蘭塞姆牧師的墓志銘上寫著他留給值得世人深思的話:如果時光可以倒流,世上將有一半的人成為偉人。所以,反思不要在臨終前,我們不要等到找不到工作前途渺茫的時候再去悔恨大學生活里的蹉跎歲月。
|